高佥事招饮于城西门燕山亭
[清代]:刘鹗
步出城西门,晴日光离离。不知春浅深,绿叶含晓滋。
感兹时物变,但恐毛发衰。徘徊燕山亭,胜友相追随。
鲜鲜棠梨花,灼灼丁香蕤。节序固已晚,聊复折一枝。
缅怀古之人,俯仰令心悲。草玄良自苦,献璞宁非痴?
何如即时酒,歌我浮云诗。渔人发清响,远过竹与丝。
风吹罗衣裳,为子舞僛僛。微酣剧谈笑,倒景已莫追。
为乐慎勿极,苟无负良时。
步出城西門,晴日光離離。不知春淺深,綠葉含曉滋。
感茲時物變,但恐毛發衰。徘徊燕山亭,勝友相追随。
鮮鮮棠梨花,灼灼丁香蕤。節序固已晚,聊複折一枝。
緬懷古之人,俯仰令心悲。草玄良自苦,獻璞甯非癡?
何如即時酒,歌我浮雲詩。漁人發清響,遠過竹與絲。
風吹羅衣裳,為子舞僛僛。微酣劇談笑,倒景已莫追。
為樂慎勿極,苟無負良時。
清代·刘鹗的简介
刘鹗(è)(1857年10月18日—1909年8月23日),清末小说家。谱名震远,原名孟鹏,字云抟、公约。后更名鹗,字铁云(刘铁云[1]),又字公约,号老残。署名“洪都百炼生”。汉族,江苏丹徒(今镇江市)人,寄籍山阳(今江苏淮安区)。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南宗李光炘(龙川)之后,终生主张以“教养”为大纲,发展经济生产,富而后教,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。他一生从事实业,投资教育,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“教养天下”的目的。而他之所以能屡败屡战、坚韧不拔,太谷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。
...〔
► 刘鹗的诗(249篇) 〕
宋代:
王周
制之居首尾,俾之辨斜正。首动尾聿随,斜取正为定。
有如提吏笔,有如执时柄。有如秉师律,有如宣命令。
守彼方与直,得其刚且劲。既能济险难,何畏涉辽夐。
制之居首尾,俾之辨斜正。首動尾聿随,斜取正為定。
有如提吏筆,有如執時柄。有如秉師律,有如宣命令。
守彼方與直,得其剛且勁。既能濟險難,何畏涉遼夐。
宋代:
耶律铸
借问卢沟桥下水,甚时离了湿头山。自从流入桑乾后,几度穷兵战不还。
借問盧溝橋下水,甚時離了濕頭山。自從流入桑乾後,幾度窮兵戰不還。
明代:
孙蕡
令子内庭书制诰,佳孙复作序班郎。一门三代沾恩泽,更着锦衣归故乡。
令子内庭書制诰,佳孫複作序班郎。一門三代沾恩澤,更着錦衣歸故鄉。
清代:
李宗瀚
沧洲岁将尽,久与亲爱别。晚霞帆际沈,晨鸥棹边发。
劳人耽旷放,物外意多说。返景明寒漪,尘容写清绝。
滄洲歲将盡,久與親愛别。晚霞帆際沈,晨鷗棹邊發。
勞人耽曠放,物外意多說。返景明寒漪,塵容寫清絕。
明代:
安绍芳
夕阳下前溪,西风吹野渡。不见折苇人,独立苍茫暮。
隔岸丛林幽,知是寒山路。
夕陽下前溪,西風吹野渡。不見折葦人,獨立蒼茫暮。
隔岸叢林幽,知是寒山路。